这是一部涵盖了二战、法西斯、暗杀、同性恋、软涩情等多种“劲爆”元素的电影;这是一段处于焦虑和混乱之中的历史背景;这是一个集爱欲、恐惧、懦弱于一身的法斯西主义者。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部电影,既有趋于法西斯背景下的人物塑造,也有教科书级别的摄影调度,光与影契合,以至美镜头揭露至恶人性,这就是意大利电影大师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
《同流者》
Il conformista
提到贝托鲁奇,这位导演最成功的作品,莫过于1987的《末代皇帝》,斩获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是贝托鲁奇为中国观众所知的突破点。
1940年生于帕维热的贝托鲁奇,着重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用诗的格调去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电影诗"杰出导演之称。
他的作品一方面通过电影去触及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则将注意力放在人物的心理描绘上,在表现风格上力求深沉细致。
因此尽管《同流者》这部影片内容涵盖了二战、法西斯、暗杀、同性恋、软色情这些“劲爆”的电影元素,可由意大利大师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讲来就不会仅仅简单的流于表面。
与此同时,《同流者》中的摄像,正是后来凭借《现代启示录》、《烽火赤焰万里情》、《末代皇帝》三部影片,获得了三座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同流者》是他与贝托鲁奇合作的首部电影。他用自己的加盟,为贝托鲁奇在影像上的表达,给予了极大臂助。
如果说贝托鲁奇与斯托拉罗的强强联合,奠定了这部电影注定不凡的地位。那么让·路易·特兰蒂尼昂的演绎,更是锦上添花的一笔。这位1930年出生的法国演员,正是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电影《爱》中,那位孤僻冷静却又爱妻至深的老人。
导演、摄影、演员不菲的阵容,让《同流者》这部R级电影荣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因此,尽管该影片本是贝托鲁奇早期作品,却被不少影评家推为贝托鲁奇的“巅峰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出身于不正常家庭的马尔切洛·克莱利齐从小就有意识地追求正常状态。为了得到同学的尊重,他从纠缠自己的性变态者利诺那里得到一把手枪,并开枪杀死利诺。
杀人罪带给他的内心折磨,更加激起了他回归正常状态的决心。他加入法西斯党,成了秘密警察,与正常家庭出身的朱丽亚结婚。在去巴黎的蜜月旅行时,他协助实施对反法西斯组织夸德里教授的谋杀。
然而,虽然他把参与谋杀夸德里视为达到正常状态的必要步骤,却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负罪感。法西斯政府倒台了,他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在追求顺应时代、顺应社会,最终还是被时代和社会抛弃。为躲避惩罚,他带着妻子和女儿逃往山区,途中遭到了美军飞机的射击……
本片根据意大利著名小说家莫拉维亚的作品改编。1970年代,意大利国内出现极左思潮,许多人对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改变,对许多问题产生犹豫和动摇。而这部电影表现的正是"思想处于危机与混乱状态"下、缺乏坚定政治信念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内心状态。
欧洲影评界认为《同流者》的内容有着现实意义。影片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的矛盾、恐惧和彷徨,是永恒性的话题。这不仅是一部心理分析片,还是一代人的历史写照。
这一代人参加了1968年的革命,当时满腔热情,以后却心灰意冷,是以他们不能正确去分析批判事物。因此这部电影本质上来说,更像是一幅反映当时意大利现状的现实主义壁画。
马尔切诺的摇摆,是法西斯主义参与者自身的矛盾和困惑。然而最终,焦虑、断裂,经济破败环境下的法西斯主义,在欲望和权力的诱惑下,以暴力为手段,出现并成长……
看完《同流者》,可以更加确信,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绝对达到了电影大师的级别。《末代皇帝》中,贝托鲁奇把核心放在了主人公溥仪身上,他的悲怆命运是牵动观众心脏的绳索。而《同流者》同理,只不过主人公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变成了一个法西斯分子。
两部电影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或者说,都有着贝托鲁奇的个人风格和主题。具有传达思想功能的摄影,构图,光线,色彩运用,变幻莫测的叙事。
影片叙事视角牢牢地跟随着一个随波逐流的政治投机者,深入到他的个人生活,以及他的私人回忆。让他做的所有事都有了一个合理的,却又出人意表的理由。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要变成一个“正常人”。这也正是片名《同流者》的含义,或者用另一个片名其实更加合适。那就是——“随波逐流的人”。
《滚滚红尘》中的“汉奸”文化官自度命运说:“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是没有好结果的。”所以《同流者》其实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一个人出生在一个畸形的家庭,成长在一个扭曲的国家。不幸的是,他无法拯救自己。悲哀的是,没有人能拯救他。他只能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至少这样,还能带来一丝心理安慰。可无法改变世界的人,难道不能改变自己么?这个时代的我们,似乎无从得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