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以来,全国范围内开启高温模式,多地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7月6日开始,中央气象台已连续12天发布高温预警。
陕西西安,一名55岁的建筑工人倒在了收工回家的路上,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
浙江杭州,一名49岁的车间工人在工作时突然昏倒,抢救31小时后离世。
广东广州,一名80岁的老人因为居家通风条件有限昏迷送医,因热射病引发的多器官衰竭不幸离世。今年入夏以来,“热射病”一词伴随着“抢救无效”,频繁地进入大众的视野。热射病是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其死亡率高达70%至80%,是一种致命性的急症。
78例典型热射病:多位老人因舍不得开空调患病澎湃新闻记者从慧科数据库、公开报道中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已发现至少78例典型热射病病例。
其中,室外患者占61.5%,长时间劳作为主要原因,其次是户外活动;室内患者占38.5%,大多因为舍不得开空调,以及工作环境闷热。
而舍不得开空调的,都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
热射病可分为经典热射病和劳力性热射病。前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后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者,高强度体力活动者。
这些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人。既有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也包括装修工人、车间工人在内的室内劳动者。室外高温酷暑,室内闷热、缺乏通风,工人群体是中暑及热射病的主要高危人群。
55岁的建筑工人王建禄,倒在了收工回家的路上。王建禄的女儿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当天他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工作了9个小时。经抢救无效死亡后,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王建禄的死亡难以被认定为工伤。事发近半个月后,工地负责人才和他的家人达成协议。
热射病患者早期往往会出现头晕、乏力、呕吐等症状,患者的肌肉可能会发生不自主的抽搐。严重时,患者往往会意识模糊,甚至陷入昏迷状态。同时,患者还将面临神经系统等多功能损伤,而这极易导致器官受损。这也就是新闻报道里常常形容的,“多脏器受损像煮过一样”。
从公开报道的案例来看,热射病的救治情况目前并不理想。78名患者中已有13名因热射病死亡,截至相关报道发布时间,依然有20名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救治。
更严重的,发生在室外虽然热射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因作业环境、体质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室外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比室内工作者承担了更多的病情恶化风险。
一份基于辽宁省2018年夏季15位热射病患者的研究显示:对比室内患者,室外患者的病情更易恶化。在经过治疗后,超过八成的室外热射病患者最终死亡或无法恢复神智。而从暴露时间来看,室外患者的平均暴露(高温、高湿环境)时间比室内患者还要少2.3个小时。
热射病初期,人们往往对头晕、乏力等症状不够重视,错过救治的最佳时机。在这份研究中,一位患有先天智力障碍的绿化工人,在高温环境作业时出现高热、头晕、乏力。由于对高温危害认知不足,误以为是感冒,这位患者在早期未采取降温等有效措施,两天后在送医途中死亡。
此外,
这项研究中有2例高血压患者和1例糖尿病患者, 均属于高温作业职业禁忌症人群。用人单位应杜绝职业禁忌症人群从事高温作业,并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
地球越来越热,高温造成每年近50万的额外死亡一项发表在《柳叶刀-星球健康》的研究显示,由全球气温升高导致的额外死亡率正在逐渐上升。从2000-2003年的0.83%上升至2016-2019年的1.04%,相当于高温造成全球每年近50万的额外死亡。
在额外死亡人数方面,
亚洲高温死亡所致疾病负担最重,全球45.8%的高温额外死亡发生在亚洲。研究指出,高密度的额外死亡主要发生在东亚和南亚地势低洼、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以及东欧和西欧的城市。
额外死亡率体现了明显的地域差异。欧洲与高温有关的额外死亡率是世界上最高的,2016-2019年达到了2.63%,而非洲则是最低的。研究者解释,其中的一种原因可能是,人群对非适宜气温的健康效应具有长期适应性,高纬度地区对低温更耐受而对高温更敏感,热带、亚热带人群则相反。
与此同时,热浪正在侵袭着欧洲地区,7月19日,21个欧洲国家发布高温预警,英国首都伦敦更是突破历史以来最高温,达到40.3℃,这样的高温对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英国来说极为罕见。
据八点健闻的报道,频繁的热射病死亡案例反映出的是缺位的高温干预设计,气象部门的高温预警在面向全人群的同时,却难以与其他部门合作,向具体人群提出精细的建议,也无法展开播报之外的实际行动。
7月21日,中央气象局发布天气提醒。未来10天,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天气还会持续,华东地区和南疆盆地的气温将超过40℃。
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