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一共有过三任皇后,第一任皇后是他的结发妻子贺氏,两人育有3子2女,其中2子早夭,唯有次子赵德昭长大成人。严格来说,贺氏并没有真正当过皇后,因为她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就已经去世了,她的皇后之位是赵匡胤追封的,是为“孝惠皇后”。由于登基前发妻贺氏便已去世,后宫却不可无主,于是赵匡胤便册封继室王氏为后,是为“孝明皇后”。王氏为赵匡胤生下子女3人,史书记载皆早夭,但亦有后世考证“八贤王”原型赵德芳的生母即为王氏。不管子女是否都早夭,有一点却是确定的,王氏没能活过比她还大15岁的赵匡胤,死于乾德元年,时年22岁。王氏一死,赵匡胤的后宫便又进入了无主状态,但他却直到5年后才另立新后,而这位新皇后的来头可不小,血统之高贵在当时恐怕无人能及。新皇后身具两朝皇室血统,比赵匡胤之子还小一岁赵匡胤时隔5年后立的新皇后姓宋,正好与他创立的朝代名一样。宋皇后出生于公元952年,比赵匡胤小了足足25岁。陈桥兵变赵匡胤当上皇帝时,她还只是一个8岁的小孩,嫁给赵匡胤并当上皇后时,也只有17岁。一个17岁的花季少女,凭什么能入主后宫?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她的身世了。宋皇后的名字史书无载,她的家世却是记载得清清楚楚。其父宋偓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其母刘氏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儿,也就是说,宋皇后身上流淌着后唐和后汉两个王朝的皇室血脉,单以血统高贵而论,当时恐怕无人能出其右了。从出身角度讲,宋皇后远远高于赵匡胤的前两位皇后,但可惜的是,17岁的她嫁给了42岁的大叔赵匡胤后,却一直没有生儿育女。更尴尬的是,赵匡胤与发妻贺氏所生之子赵德昭,居然比宋皇后还年长一岁。儿子比妈大,这让宋皇后有点无所适从,所以她平时尽量避免与赵德昭相见,以免让这个比她年长的儿子难堪。赵匡胤另一个长大成人的儿子赵德芳则比她小了7岁,虽然以母子相称仍显尴尬,却比赵德昭好很多了,所以宋皇后与赵德芳交往比较多,感情也比较深厚,而这与为她的悲催晚年埋下了伏笔。烛影斧声之夜,宋皇后一个举动彻底得罪了小叔子前两任皇后都没能活过赵匡胤,第三任宋皇后就不一样了,她毕竟比赵匡胤小了25岁,如果还死在前面,那就真是太离谱了。开宝九年的一个夜晚,距离50大寿还有几个月的赵匡胤暴毙于万岁殿。关于赵匡胤的死,后世多有争议,也有一个典故叫做“烛影斧声”,简单来说就是他死得太离奇,甚至不排除有阴谋存在,而最大的嫌疑人,当然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被他弟弟赵光义谋杀的,这里不作讨论,这件事历来争议甚大。但赵匡胤死的那一夜,宋皇后的一个举动却很不寻常。她知道赵匡胤已死的第一时间,便立刻派人去通知赵德芳,也就是与她关系最好的那个儿子(养子)。可惜的是,送信的王继恩没有去赵德芳的府邸,而是径直走向了赵光义的住处。王继恩返回时,宋皇后问他:“德芳到了吗?”王继恩却回答:“晋王(赵光义)到了。”宋皇后闻声一惊,瞥眼间看到了站在王继恩身后的小叔子赵光义,便马上哭着说:“我母子的性命,都拜托官家了。”赵光义是何等精明之人,宋皇后开口问德芳,他便已经知道嫂子想让赵德芳接位,而非他这个事实上的储君。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五代包括北宋初年,皇帝都不立正式的太子,而是以亲王加京兆尹的身份作为事实储君。赵光义当时兼有晋王和开封府尹的身份,自然就是事实上的储君,赵德芳虽然是赵匡胤亲子,论继位合法性,却还要在叔叔赵光义之下 。然而宋皇后却让王继恩请赵德芳过来,而非拥有事实储君身份的小叔子赵光义,这一举动,当然把赵光义给彻底得罪了。所以赵光义一继位,便立刻强迫宋皇后移居西宫,后来又命其移居东宫。宋皇后死后,虽被上了谥号“孝章皇后”,却不以皇后礼仪下葬,身为小叔子的赵光义,更没有亲自为皇嫂服丧。更过分的是,赵光义还勒令群臣也不得服丧,有大臣看不下去了,出言劝谏,竟然遭到贬官流放。宋皇后身具两朝皇室血统,又是大宋开国皇后赵匡胤亲自册封的皇后,可她死后的葬礼却连个普通妃子还不如,于她身份而言,真可谓是“薄葬”了。赵光义之所以对嫂子如此薄情,据后世史学家分析,应该同斧声烛影之夜宋皇后试图拥立赵德芳的举动有关,正是这件事让她与小叔子结下了梁子,并直接导致了她晚年的悲催以及死后的薄葬。
引用第1樓fm1062於2022-09-06 16:41發表的 :这图看完,脑子里迸出四个字:“粉雕玉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