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消费暴跌年轻人不交爱情税了吗# 商家们搞了一堆节日,本质上是来收割男性,因为几乎都是男性给女性送礼,没有女性给男性送礼,且如果男性送的礼不合女性心意的话,还会受到女性吐槽、驳斥或分手威胁。
从保值增值角度来讲,钻石几乎没有什么太多能力。
钻石的储量,也完全不稀缺。
但自从钻石跟爱情挂钩后,钻石供应商和销售商们,赚的盆满钵满。
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背后的商业逻辑,会发现,其实这是一整套刻意营销和宣传的产物。
到目前为止,男性仍然是这个社会的主要劳动生产者和财富所有者。但男性本身的消费欲望并不高,且赚男性的钱,相当不容易。
大多数男性,对物质的欲望不算高。
衣服,有那么几件便 OK 了;鞋子,有那么两双,基本便够了;有一个地方住,家里有些基本的功能型家具,便可以了。多数男人的物质生活,不是简单,而是极简。
男性的思维逻辑,一般也是直线型的。不需要的东西,不会买。买东西的时候,基本只看功能是否匹配,价格是否便宜。多数男人属于理性消费,不会冲动之下买一堆。需要啥,买啥,不需要的,不买。货比三家,理性分析,如果你想占他便宜,一般来讲很难。
在这种模式下,整个商业体系很快便遇到挑战。
因为商家们发现,如果你想从男性口袋里赚钱,太难。男性们物质欲望低,消费时又很理性,你想从他们口袋里多赚一分钱,都是奢望。
于是,商家们便引入了一套男性为女性花钱的逻辑。
简单来讲,男性要为女性花钱,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节日中,为女性购买各种礼物,要尽量符合女性心意,博得女性欢心,在结婚前要为女性提前买好房子,或者以及车子,要备好一切开销,婚后最好把财产也全部交给女性,由女性开销。男性负责赚钱,女性负责花钱。
如果哪个男性做不到上述这些,便会被整个舆论和社会所不耻,要接受全社会的批判和鞭挞,千夫所指,万夫唾骂。
当这一套逻辑打通后,整个消费市场的动力大增。
男性的生产能力、劳动能力,被极大激发。男性纷纷跑去 996、007,不断挖掘自己的赚钱潜能,并把源源不断赚到的钱,转移给女性,为女性消费或者由女性直接消费。
而女性的消费习惯和逻辑,跟男性非常不一样。
她们可能会买一大堆她们并不一定能够完全使用或消费的东西,她们的非理性冲动消费,也比男性强很多。
随便举一个例子。
各位已经恋爱或者结婚的男同胞,可以看看家里的衣柜,是不是你自己的衣服,基本只占衣柜的一个角落或一小部分空间,而剩下的大部分空间,都摆满了你女朋友或老婆的各种衣服或包?
在很多情况下,男性会觉得自己衣服多,而女性总觉得自己衣服少。
由于消费习惯、消费思维的不同,当商家们打通了这套转移消费的逻辑后,整个消费市场的需求大增。为了把这套商业逻辑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商家们创造并放大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节日,比如女神节、女王节、618、双 11、双 12 等。
这些节日,以前闻所未闻。
但在商家们的一系列精心策划和宣传下,这些节日都成了男性需要向女性送礼的节日,或者让家里女朋友或老婆抢购的节日。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挤出男性的剩余财富,连 “爱她,就给她清空购物车” 这种广告语,都能被想出来并反复宣传。
对于男性来讲,如果你不能给女朋友或老婆清空购物车,你便是不爱她。而对于女性来讲,在这些宣传语的反复攻势下,最后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认为,如果男方没有能够给自己清空购物车,便是不爱自己。
渐渐地,对男性来讲,“爱” 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当一部分男性在这种商业逻辑下被榨干后,他们拍桌子不干了。这部分拍桌子不干的人,逐渐带动其他男性也拍桌子不干,最终拍桌子不干的男性,越来越多,导致这套商业体系逐渐陷入运转下滑。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钻石消费同比下降 29.55%,与 2019 年相比下降 39.6%,基本跌到了和 2017 年持平的水平。
其实,如果我们去看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或婚姻关系,讲究的是互敬互爱,权利义务大致对等。比如,假设是男主外的话,则女的一般要主内,双方之间有分工。但在这套商业模式宣传下,双方权利义务开始出现倾斜。
另外,这种模式跟经济好坏也有关系。
在经济比较好的时候,男性的赚钱机会比较多,能够负担的转移能力也比较强。蛋糕大了之后,博弈空间也会变大,博弈激烈程度会降低。但如果经济没那么好的话,双方的博弈空间变小,博弈激烈程度上升,导致原有模式无法维系。
总之,在各种因素叠加下,我觉得一个时代在逐渐过去。
赞(47)